当前位置:首页 >> 企业动态

继曹德旺之后郭台铭也搬去美国,中国制造业究竟怎么了?

发布日期:2017-05-15 15:10:30     来源:江淮机电网      编辑:王杰

江淮机电网5月15日报道 近日传来重磅消息,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赴美投资建厂已定于今年下半年动工。此前,其董事长郭台铭曾于4月赴美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。郭台铭1月间则透露,鸿海考虑在美国成立一家显示器生产厂,投资可能超过70亿美元。


鸿海集团,郭台铭,富士康,这些名字加在一起,毫无疑问成为中国OEM加工产业的标志性企业,所谓OEM就是客户提供资料和技术,你负责组织生产的加工制造业。这也是中国经济过去十几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。说白了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的劳动密集性,以及我们的人工便宜。能够组织大规模的生产,而富士康在中国大陆有几大厂区,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员工,已经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加工帝国。


但是,这个模式随着房价的上涨,已经走到了破产的边缘。虽然工业厂区基本上都是地方支持的,但工人的工资却是在水涨船高。不断受到外界的干扰,比如旁边的小厂招工,由于不能像富士康一样包食宿,所以必须给出更高的工资,进而影响到了工人的选择,有些人就愿意多赚一点钱,暂时辛苦一点。所以造成了产业工人频繁流动。而在社会上随着房价上涨,一切社会成本都开始上升,年轻工人要想在工业城市落户,就要看到工资上买房的希望。如果看不到希望,那么他们就不会产生归属感,哪里钱多就去哪里,反正产业工人技术门槛不高,更多的都是生产线上的劳工。反复培养新工人对于富士康来说,成本无疑也是增加的。另外,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底薪,基本也都是2000元多一点,所以要想多赚钱,只能拼命地加班,最近几年生意不好,连加班都变成了一项福利,这也造成了很多工厂已经很难招到人,更留不住稳定的人。于是就变成了恶性循环,你能帮工厂拉到新工人,你才有加班的资格。好好的一个制造业工厂,却走上了传销模式。(二点时间)

分享到:0

安徽省机电行业协会微信公众号

江淮机电网微信公众号